暴走时评:John Biggs是神秘比特币初创公司Freemit的CEO和TechCrunch前主编;他在文中提出,那些拒绝改变的银行和缩手缩脚的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破 坏创新的行为会伤害消费者利益。虽然美国传统行业参与者们都把区块链这种创新当作可疑的事物,技术探索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和亚洲,但是仍然有千禧世代坚持 自己的创新梦想;希望美国可以多点Erik Voorhees这样实实在在落实新技术的人。
翻译:Annie_Xu
John Biggs是神秘比特币初创公司Freemit的CEO和TechCrunch前主编;他在文中提出,那些拒绝改变的银行和缩手缩脚的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破坏创新的行为会伤害消费者利益。
John Biggs
通过与互联网金融投资者及其投资对象的交谈,我发现了一个事实:
美国互联网金融就好像企业家之间流行的踢皮球游戏,担惊受怕的银行家和投资者都让他们望而却步。
如果要说什么行业已经有颠覆的萌芽,那就是畏首畏尾的金融技术的世界。
Freemit创建期间,我们遇到了无数有同样经历的企业家。他们想要改变目前谨小慎微的做事方式,创造新的支付方式、资金转移方式或者合同订立方式。
这些企业家的谱系比建立硅谷新宠儿的团队要复杂得多,他们也知道互联网金融的限制性以及潜伏的风险。
在我们开始某件事前就不停被告知前路艰辛,任何转弯处都可能撞车。
这是绝对的真理,同时不停地让人受挫。美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都是近亲繁殖的胆小鬼,而创新的空间永远取决于融入现实骗局的能力。
吃力不讨好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反而被认为是可疑的东西。
任何引起大型银行担忧的事务都立刻被抹杀掉,人们的创新思维都被扼杀,剩下的“软件解决方案”都被企业家以几百万一年的价格强制卖给IT主管。
结果就是不断出现的应声虫们成为华尔街贸易大亨们的利益维护者;最后企业家们自然仍然安于现状,用几个软件稍微简化交易流程就心满意足了。
总而言之,只要银行、监管者和不满服务器故障的人能高兴,他们乐于放弃真正的创新。
当然也有拼命努力改变现状的人,可是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坐下和金融保守派聊聊就不难发现,他们害怕修缮摇摇欲坠的企业架构或者懒得付出努力。
任何可以将银行业拉出萧条泥潭的伟大创意都被当作可疑的东西。
弃船逃跑
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想说的是银行业面临危机,而我们的千禧世代根本不愿意加入过时的金融体系。
Donna Sabino
Ipsos MediaCT高级副总裁Donna Sabino说:
“他们有自己惯用的工具和规则,直接无视我们在某些机构部门建立的传统遗留体制,千禧世代没办法想象用“世纪中叶”的系统转移41万亿美元的资产。”
Laura Shin撰文称:
“他们的金融行为可能会重新定义金融服务以及金融服务企业与客户互动的方式”。
某种程度上说,完全可以通过给过时系统改头换面来改善现状;可是连这个方法都遇到很大的阻力。我曾经和摩根大通高管谈到聊天机器人,他却说我们已经有聊天工具了。当然他指的是用手机短信获取账户余额信息。
谁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呢?我能想到的美国人就只有Erik Voorhees,他直接放弃了整个美国和所有客户资金。
他通过自己的方式证明,在美国成立互联网金融企业没什么好处,并且那些蓄意插一脚的监管者都因此拿他没辙。甚至他都不屑于封锁公司受到黑客攻击的消息;要知道银行在这种事情上,可是要故意隐瞒好几个月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他是有多大胆。
愚蠢的区块链
美国互联网金融企业该怎么存活呢?
当然最主要的是接受风险的存在和技术创新本来的面貌;而且这不意味着技术的双向选择和价值上的口头功夫。
Andreas Antonopoulos
技术专家Andreas Antonopoulos说:
“他们一开始是否定的,他们会说’嘿,比特币,和你的黑客小伙伴们玩去吧’。然后他们发现比特币并没有走远,于是开始愤怒了。’比特币是罪犯,恐怖分子,恋童癖者!让普通人控制资金,世界会毁灭的’。”
况且,假装支持创新真的很愚蠢。
“’所以你建立了开源、去中心化、无国界、点对点、开放创新、开放准入的系统’,’那么我们可以自己搭建非开源、非去中心化、有国界、有准入限制的系统,自己控制区块链。’可是他们偏离了主题”。
没人会否认巨大财富的托管是很吓人的职责。
但是为了安全而放弃创新的做法减轻了托管的责任;就像主人给三个仆人钱的寓言一样,我发现欧洲和亚洲就是前两个仆人,美国就是那第三个。
前两个仆人拿着主人的钱投资,为主人赚了一堆钱;而第三个仆人选择把钱埋起来,认为这样安全就好。
美国就是那个愚蠢的第三人,结果什么都没得到;而全世界其他地区都获得了利益。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