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区块链投资空间较大,但潜藏新的风险

2016-08-01 12:15 来源: 零壹财经 阅读:4519
7月31日,在第六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发表了题为“链接金融,链接未来”的主题演讲,就当下颇为热门的区块链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7月31日,在第六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发表了题为“链接金融,链接未来”的主题演讲,就当下颇为热门的区块链有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李礼辉演讲内容摘要:

区块链的技术,同样存在风险隐患。智能合约的可靠性,也必须经过专业、权威的审核和认定,预先防止漏洞。

基于区块链分布式的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我们无法照搬现有的数据库结构下的安全控制措施来应对黑客攻击等风险事件。我们现在的数据系统,都是大中心的数据系统,这样一种系统结构下,我们采取的一些成功的防控措施。

我认为这些基于大数据中心的防控措施,不可能简单移植到区块链应用场景中。所以我们要针对新的技术结构,研发新的风险管控技术和应急措施。

工作组的工作进展:确定重点课题清单,启动首批四个重点研究课题,包括区块链基础实验平台建设规划研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身份识别研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票据研究、区块链技术国际监管政策研究。

下一步,研究工作组将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课题成果特别是课题组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讨论,在方案相对成熟后,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应用实验。

以下为文字实录(经零壹财经整理,有删减):

这几年,区块链应该说迅速成为技术创新的一个热词。区块链是否会同互联网一样,将会改变金融、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商业模式?区块链在金融上的应用,会不会推动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大家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大家给区块链定义技术特征的时候,有五个特征:去中心化、去信任、智能合约、非对称的加密、时间戳。大家给区块链概括的五大特征里,有两个“去”字。但我认为,对区块链来说,我们使用这两个“去”字,其实不恰当。

第一个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当然有去中心的意思,但也有把权利下放的意思、分散和分布式的意思。我把区块链几大特征,把第一个词改成了“分布式”。

这几年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在私有链、联盟链的应用里,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有初步的进展,在这样已经成功的案例中他们不是没有中心,还是有中心的,只是分布式的。

区块链起初起源于比特币的 应用,它每秒或几秒才有一个交易。但是我们现在金融应用场景中,需要的交易量非常大。比如支付系统中国银联,每秒支付交易笔数是几万笔。所以如果简单的说 只是在比特币这种应用基础和场景上的技术,通过一个节点来承担很大的交易量,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把“去中心化”改成“分布式”,可能更切合技术和金 融场景应用的实际。

第二就是去信任,trustless,其实不是去信任,只是用技术、数学上的信任替代传统的信任模式。所以我想把它改成“免信任”,就是我们不需要过去传统的信任,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基于新的技术结构的信任关系,可能更准确。

我想说几个话题:

一、区块链应该是一种切合市场经济和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应用技术。

首先,区块链智能合约功能,可以应用于契约关系和契约原则的维护、执行。

我们的票据业务监管,只能通过现场审核方式进行,缺乏全流程、快速调阅和审查的手段,效率低,成本高。如果我们应用区块链的技术构建数字票据,就有可能通过可编程的智能合约形式,实现商业约定的具体限制,引入监管控制的节点,由交易各方确认交易,确保价值交换的唯一性。

其次,区块链的分布式、时间戳和非对称加密功能,可以应用于信息查询、验证和保护。

互联网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但往往难以证明共享信息的真伪,难以确认专有信息的所有权,也难以保护私密信息的安全。

区块链的分布式功能,通过构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参与者共识的协议,能够保护数据的完整性。

区块链的时间戳功能,通过生成一定时间段的信息区块以及区块之间首尾相连的数据链,能形成可追本溯源、可逐笔验证、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每个参与者生成信息区块的时候加盖时间戳,能证明原创性和所有权的归属。

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功能,有利于保护信息的私密性。

第二部分,起跑阶段、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首份数字货币报告中指出,区块链“具有改变金融的潜力”。从比特币的应用扩展到金融等领域,已经形成趋势,但目前总体还处在起跑阶段。参与者齐头并进,一时难以决出胜负,观望者有跟进的机会,也有可能后来居上。

1、IT巨头着手布局。

IBM 参与DAH等区块链企业的投资,联合全球最大的开源社区Linux共同开发HyperLedger(超级账本)计划。2016年7月12日在新加坡建立了 区块链创新中心,我们预计IBM在未来三年将在金融交易领域推进一系列的技术试点。微软在云平台Azure上部署区块链基础工具,推出全球首个BaaS服 务。

2、金融机构集合出发。

R3 区块链联盟是全球最大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联盟,集合50多个成员,包括花旗、汇丰银行,今年5月份中国平安宣布正式加入R3。1月,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成 立;5月,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成立,集结了微众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恒生电子、京东金融、腾讯、华为、银链科技、深圳市金融信息服务协会等等31家 成员。

3、政府机构投石问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开始得到各个国家政府的重视。有的已经在投石问路,有的仍然举棋未定。

今年6月7号世界银行参与主办在美联储华盛顿总部的区块链会议,90家央行代表参会。我们中国也参加了,上海局的廖局长参加了这个会。探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技术的应用前景。

4、投资前景审慎乐观。

对区块链最初的投资侧重于比特币、基础设施企业。这几年的投资,更多注目于区块链初创企业。2013年以来,处于区块链领先地位的计算机公司21Inc和Coinbase分别得到1.21亿美元和1.05亿美元的投资。

目前美国的区块链跨境支付公司Circle的用户来自150个国家,年交易额近10亿美元,2015年获得高盛和IDG资本的投资,2016年由IDG资本另投,百度、中金甲子等跟投的中国财团,以6000万美元投资Circle。

区块链的投资前景,应该说是审慎乐观的,未来应该有较大空间。

三、新的技术潜藏新的风险。

区 块链技术的应用,似乎可以把复杂的经济生活变得比较简单。例如,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跨境汇款,可以节省时间,便捷支付。通过智能合约生成智能证券,能在区 块链之上进行智能证券的发行、交易、清算,让交易变得简单直接。在奢侈品溯源、分布式交易所、物联网和供应链、医疗保健等领域,区块链的技术应用都有可能 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潜在风险,也开始暴露。

今年5月,刚刚完成全球最大众筹记录、集资1.5亿美元的众筹项目TheDAO,在今年6月17日受到黑客攻击,价值6000万美元的以太币被劫持,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可篡改、不可逆转,是区块链技术的一个特点。但是在TheDAO案例中,最终解决问题,他们还是通过硬分叉的方式,把时间调回到受攻击以前,这样就可以把被劫持的资金返还到初始投资者的账户上。

这说明区块链的技术,同样存在风险隐患。智能合约的可靠性,也必须经过专业、权威的审核和认定,预先防止漏洞。

在区块链技术应用发展的起步阶段,发生黑客攻击TheDAO事件,我觉得并非一个坏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我归纳为两个方面:

1、新技术开启新应用,但也会带来新的风险。

应 用高新技术,必须注意防范技术垄断的风险、技术性操作的风险。如果有人垄断了区块链里的智能合约编程这样一些高端的技术,你的技术不如别人,他可能在其中 设置某些陷阱。或者因为你的技术水平不够高,你在设置编程的时候,存在某些漏洞,这些都可能为事后被攻击、盗用形成可能被利用的技术漏洞。

所以,我们必须构建能预防道德风险的技术上的防火墙,在不同场景的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中,必须对智能合约、时间戳、密钥等核心编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做深入分析、权威认证。

2、新的技术有新的特征,风险管控要适应新的技术结构。

基于区块链分布式的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我们无法照搬现有的数据库结构下的安全控制措施来应对黑客攻击等风险事件。我们现在的数据系统,都是大中心的数据系统,这样一种系统结构下,我们采取的一些成功的防控措施。

我认为这些基于大数据中心的防控措施,不可能简单移植到区块链应用场景中。所以我们要针对新的技术结构,研发新的风险管控技术和应急措施。

最后一点,聚大家之力,为大家服务。

6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区块链研究工作组。工作组成员来自银行、证券、保险灯传统金融机构、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和科研院所,包括来自业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等。

工作组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直接领导下工作,宗旨是“聚大家之力集大家之慧,为大家服务”。

工作组重点:围绕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技术难点、业务场景、风险管理、行业标准等组织开展研究,跟进国内外区块链技术发展及在金融领域应用创新,密切关注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监管问题。

工作组的主要工作目标:构建区块链研究网络,规划建设区块链基础实验平台,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工作组的工作进展:确定重点课题清单,启动首批四个重点研究课题,包括区块链基础实验平台建设规划研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身份识别研究、区块链技术与数字票据研究、区块链技术国际监管政策研究。

下一步,研究工作组将召开专题研讨会,对课题成果特别是课题组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讨论,在方案相对成熟后,组织成员单位开展应用实验。

我们诚挚的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帮助,我们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推进目前这些在中国说得比较热、但实际上还是有些陌生、但在未来也许会改变世界的技术创新。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