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一张关于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钱包内测照片在社交平台疯转。测试页面显示,数字货币钱包具有DC兑换(管理定向资金)、DC查询(实时记录每一笔交易)、钱包管理、钱包挂靠(关联账户)模块,支持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碰一碰”等功能。据悉,测试版钱包仅限白名单内客户,媒体曝光的下载二维码现在已无法打开。
测试版钱包APP包含深圳、雄安、成都、苏州四个网点,有截图显示成都太古里部分商户已率先试点DC/EP。另据《财经》报道,DC/EP 首批试点机构将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
这些都是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小道消息,官方目前对此保持缄默。但本月10日,央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在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也指出,央行数字货币正按照原定计划有序推进。
央行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背书,本质是央行对公众的负债,具有无限法偿性。DC/EP 旨在替代流通中的纸币,即 M0,这是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本质不同。从时间维度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诞生与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
DC/EP研究源于比特币
2014年,在时任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倡导下,央行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小组,开启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工作。诱发该研究的最初原因无疑是比特币,因为2013年8月,德国政府正式承认了比特币的合法“货币”地位,成为全球首个认可比特币的国家。中国政府随即表示了不同意见,并于同年12年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比特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但央行自此开始重视区块链技术对金融货币体系的可能性影响。2015年,人民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系列研究报告中显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周小川2016年接受《财新周刊》专访时也透露,人民银行深入研究了数字货币涉及的其他相关技术,比如区块链技术、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等等。他还指出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区块链是可选的技术。
停滞后为抗衡Libra重启
第一阶段的研究速度是比较缓慢的,直到2016年底,直属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姚前担任所长。2016-2018年开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的核心时期,共申请了74项专利。随后,有关数字货币的研究似乎停滞不前了。2018年10月姚前赴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一职便一直空缺了11个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也没有再申请过专利。
没想到,Libra白皮书于2019年6月横空出世,央行支付司副司长穆长春随即上任,成为第二任所长。此后,我们听到官方频繁提及央行数字货币,周小川、姚前、穆长春、黄奇帆、周学东在对外演讲中都分享了央行数字货币的最新进展,很多实质性的落地举措也显现出来。由此可推测,央行数字货币从冷落到加速的直接动因就是Libra的潜在威胁。
Libra白皮书发出不到一个月,周小川就在“SAIF-CAFR名家讲堂”上就Libra与人民币国际化发表观点:“Libra这对人民币是一个挑战。目前中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汇管制,要应对Libra的挑战,还是要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让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的一份子并免受侵蚀与替代;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及逐渐扩大在SDR篮子中的比重,将涉及到很重要的政策选择。”
前文所述是央行数字货币诞生的历史成因与发展脉络,而我们注意到,近期央行数字货币的落地进程明显加速。抗疫背景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与挑战或许是助推器,央行数字货币在当下至少具有4个切实需求。
1.提高货币政策操作准确性
为恢复市场信心,美联储此前大规模降息,推出无限量化宽松计划等“放水大礼包”,其他各国也相继作出反应。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4月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央行、银保监会三大部委有关负责人回应表示:“我们绝不会让市场出现‘钱荒’,当然钱也不要‘变毛’,实现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的增速基本匹配并且略高一点。”
数字货币的运用或许能帮助央行提升货币政策操作的准确性,对货币的供应量、结构、流通速度、货币乘数、时空分布等要素进行更为精确的测算。追梦者基金联合创始人余波指出:“对于法定货币而言,私人支付工具的‘去现金化’口号,以及‘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兴起,更像是一个Morning Call(叫醒电话),唤醒中央银行应重视法币价值稳定,唤醒中央银行不能忽视数字加密货币这一难以回避的技术浪潮,唤醒中央银行应重视央行货币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创新。”
2.成为全程可控的“专项资金”
在国家发改委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课题研究第九次会议上,10余位专家学者判断:“抗疫后期,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加快推出,成为流向全程可控的特殊专项资金。”信任度CEO马臣云也表示:“数字货币的可编程属性,可以事前定义、定向、专用,防止资金流向房地产等国家不希望去的地方。”从这一层面来讲,DC/EP也可以作为新基建的专项资金。
3.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工具
不仅仅是在国内作为专项资金使用,DC/EP同样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央行数字货币采用账户松耦合形式,减少了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度,由此带来和现金一样的流通性和可控匿名属性。OKEx CEO Jay发布微博表示:“双层运营体系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犯罪,普通大众的数据安全和金融安全都是可以放心的。在当前更加有意义的是疫情蔓延下,全球化出现停滞甚至回撤,DC/EP将可绕过其他机构或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成为帮助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有力工具。”
4.满足“无接触金融”的需求
“除了上述种种好处,DC/EP作为纸钞替代物,当下还可以满足‘无接触金融’的需求”国家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幼平指出。纸钞往往需要经过造纸、印刷、切割、存储、运送的整套流程,而数字货币将发行、流通、管理、回笼,投融资和银行间结算等环节统统转化为服务器当中默默执行的数学运算,不仅成本低很多,也有利于满足全球疫情大爆发之时无接触支付的需求。
DC/EP已经开启内测,这次真的是“呼之欲出”了,它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北京邮电大学区块链实验室主任简明扼要的指出5大优点:法偿性、可追溯、主权信用、双离线支付、定向流通。若想真正理解这5个词,恐怕还要对DC/EP最基本的几个要素有所了解。
1.和区块链有关吗?
首先,业界有一部分人认为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也有人认为和区块链无关,我们没必要过度兴奋,这可能与早期官方的委婉表述有关。2019年8月穆长春在得到课程上表示,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因此央行层面决定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但在2019年10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2019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
2.坚持中心化管理
其次,虽然同样基于区块链技术,但不同于比特币等去中心化数字货币, DC/EP 采取中心化管理体系。央行保持权威地位,拥有最高权限。DC/EP坚持中心化,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其背后是国家信用的有力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二是中心化管理有利于央行实现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三是双层运营体系有利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维持原有的货币传导方式。
3.双层运营框架
再者,DC/EP非但不“去中心”,甚至也不“去中介”,而是沿用传统金融体系的双层运营框架。所谓单层运营体系是指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DC/EP则是由人民银行兑换给银行或者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属于双层运营体系。人民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和机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并分散央行所承担的风险,也可以避免对商业存款产生挤出效应,导致金融脱媒。
4.三个中心协同
DC/EP对于央行来说,最大的改变可能是运行框架,它包含了三个中心: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根据华泰证券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定数字货币探索》研报:「认证中心」负责集中管理法定数字货币机构及用户身份信息,是系统安全的基本组件,在可控匿名中起到重要作用。认证可采用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或基于标识的密码技术(IBC)等方式;「登记中心」负责权属登记和流水记录,包括央行数字货币和对应用户身份,法定数字货币产生流通、清点核对及消亡全过程;「大数据分析中心」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的交易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进行支付行为分析、监管调控指标分析,掌握货币的流通过程,保障数字货币交易的安全性,并对洗钱等违法行为进行防范,为宏观政策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链接:https://www.8btc.com/article/582984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