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货币市场,原题《对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几点思考》
作者:冯梦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内容提要
近年来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央行及货币当局均在对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开展研究,市场上对央行数字货币利弊的讨论也在不断升温。央行数字货币具有传统货币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风险也不容忽视。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处于世界前列且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在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我国宜高度关注其潜在风险,有策略地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
央行数字货币(CBDC)是中央银行发行的一种数字形式法定货币。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央行及货币当局均在对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开展研究,市场上对央行数字货币利弊的讨论也在不断升温。
在央行数字货币进入大众视野之前,市场上由私人部门发行的稳定“货币”,但它与人们传统上携带的货币完全不同。它可以让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两个人通过互联网在几分钟内完成交易,但大多数零售商不允许把这种加密“货币”作为购买商品的一种支付方式,因为其价格波动很大,归根结底源于它并不是国家或央行发行的,无法保证其与传统货币以可预测的价格进行兑换。这种私人部门发行的稳定币往往被视为一种金融资产,而非用于支付的货币。同时,稳定币的匿名特点也让监管部门在追踪、追溯和打击经济金融犯罪方面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央行数字货币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如果别国央行发行了自己的数字货币并允许跨境使用,可能会侵蚀本国央行发行的传统货币的使用,并威胁到决策者传导货币政策的能力。截至目前,至少有36家中央银行正在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工作,但总体上还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其中,18家中央银行宣布了有关零售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计划,中国、巴哈马、柬埔寨、东加勒比货币联盟、韩国和瑞典等法定数字货币零售试点正在进行中,厄瓜多尔、乌克兰和乌拉圭等国已完成了法定数字货币零售试点,委内瑞拉则推出法定数字货币“石油币”。此外,新冠疫情加速了支付方式从实物现金向非接触支付方式转变,欧美等西方国家主要央行加紧了数字货币的研发工作。美联储长期以来对法定数字货币的冷淡态度有所转变,俄罗斯央行宣布将研究发行数字卢布的可行性,欧洲央行也表示将研究申请“数字欧元”商标。
在全球主要央行中,人民银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和测试走在前列。2016年,人民银行就提出构建兼具安全性与灵活性的简明、高效、符合国情的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人民币数字货币拟采取央行—商业银行“双层运营”架构,定位于实现现金(M0)替代。截至目前,人民银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试验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功能研发、系统调试,目前已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等地开展了不同场景的小范围内部封闭试点测试。
作为传统货币的替代和补充,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是央行数字货币的普遍可获得性和无交易中介费为用户提供了小额高频交易的数字支付方式,且透明度高、成本较低。与私人电子支付方式相比,现金具有更广泛地可获得性,央行数字货币即是现金的一种表现形式。央行数字货币不仅可以降低现金发行成本,也可以不依赖商业银行和互联网进行支付,实现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易。
二是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公众持有和使用数字货币的信息能够直接反馈央行,大数据支持的央行数字货币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抓取货币流通的有效信息,为货币政策调控提供精准依据。同时,央行能够绕过金融市场中介直接作用于数字货币的利率,可以提升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
三是有助于支持公共隐私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提高电子支付的匿名性,也可以让央行更深入地了解经济中的资金流动情况。由国家管理的支付数据,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公共隐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打击偷税漏税等非法活动。
安全是关系数字货币长远发展的根本。各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如何更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数字货币对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一是潜在的银行脱媒风险。央行数字货币是对传统现金的替代,大规模的现金数字化和去中介化可能使银行脱媒,还可能导致公众向央行进行“数字挤兑”,因此当前央行数字货币发行量的设计已成为研发人员考虑的首要问题,主要央行目前均表示数字货币发行将仅替代部分现金。此外,央行数字货币流通速度可能比传统货币流通更快,在缺乏商业银行参与的情况下,传统金融风险聚集与扩散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
二是货币主权弱化的风险。考虑到法定货币数字化带来的诸多优势,如果各主要央行都发行数字货币且运用于跨境支付,可能会强化美元等强势货币的国际使用,不仅无助于改善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反而会强化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现有地位,在极端情况下还可能使许多其他货币被“数字化美元”取代,丧失国家货币主权。
三是系统、网络及密码安全风险。央行数字货币的实时性要求中央银行拥有足够的技术资源、快速的决策结构和响应能力,以确保业务连续性和运营弹性。系统技术故障、网络攻击和密码技术缺陷会迅速影响到大量用户,不仅威胁个人信息安全,也会冲击金融体系稳定,影响公众对央行和法定货币的信心。
四是金融领域外的系统性风险。货币是一国社会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央行数字货币不仅会重构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市场机构和用户之间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监管责任,还会涉及财税、司法、教育、交通物流等诸多领域。法定货币数字化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向外领域扩散的风险。
我国电子支付体系的发展已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也处于世界前列且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下,我国宜高度关注其潜在风险,有策略地推动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风险测试工作。鉴于法定数字货币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广泛的牵涉面,宜对其发行时机、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审慎研判。首先,需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全面评估成本收益,充分预判其潜在风险并有完备的应对预案。其次,完善数字人民币使用流程,丰富场景应用,尽快从目前的小额零售场景拓展至更广泛的商户端场景,使数字人民币能够更好地服务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再次,探索构建与数字人民币特征相适应的监管框架,做好数字人民币流通环境建设,确保富有弹性和可扩展性。
二是应高度重视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建设具有安全性、即时性和运营弹性的IT系统和网络,健全数字人民币运营系统安全管理体系,制定相关制度和标准,从密码应用安全、金融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组织开展全方位系统安全测试与评估,确保具备充分应对操作故障、网络终端、自然灾害、电力故障等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现有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基础上,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数字身份信息系统,探索发展基于数字身份的普惠账户体系,将公民生物识别特征纳入采集范围,并从技术层面研究制定统一标准,保障数据库、网络访问和认证等环节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三是恰当宣传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并尽快完善与数字人民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我国电子支付体系发展已处于世界前列,目前的数字人民币研发又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可能促使欧美等西方国家加紧抱团制定于我不利的防范应对措施,我国宜低调行事,避免过多“显山露水”。此外,数字人民币的应用还涉及较多的法律法规障碍,比如现行的跨境支付、现金管理等制度在数字人民币的部分场景下可能并不适用。我国宜抓住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修法契机,清除与数字人民币发展相关的跨境支付、现金管理等法律法规和制度障碍,在试点测试中不断完善监管政策。
四是有序推动试点的同时,对公众充分解疑释惑。前期的测试工作为未来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积累了初步经验,同时也引发国内外各种猜测。因此,在有序稳步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公众的引导,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比如与现有支付工具的关系、中老年人群使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充分解疑释惑,针对“数字鸿沟”完善保护相关弱势群体的各项措施,为人民币数字货币推广应用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