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lik最近发布一篇名为《可以提升主网去中心化程度和降低共识层负载的协议和Staking池修改》,这篇文章被直译出来后各种歧义惨不忍睹,文章标题也被改得面目全非。
我被迫去看了英文原文,现在摘要出来分享给大家:
1.以太坊PoS现状:双层Staking
以太坊PoS现状,是由节点运营方(Node operators)和委托代理方(Delegators)组成的双层Staking体系。
双层Staking体系存在两个缺陷:
--节点运营商的中心化风险。作为委托代理方的Staking Pool,如Lido、Coinbase、HTX等选择节点运营商机制并不非常去中心化;
--不必要的共识层负载。现在以太坊每个epoch需要验证~80万个签名。如果部署单slot最终确认性的话,单slot就验证~80万个签名。由于大部分Staking的ETH,是通过委托代理方参与共识,这么大规模签名并没有增强以太坊的主网的去中心化程度和安全性,而是不必要的增加共识层负载。
2.双层Staking体系如何运作?
这一章节以Lido和Rocket Pool为例,介绍了去中心化委托代理方的运作方式,即用户将ETH委托给Lido和Rocket Pool,由他们委托给节点运营商,Lido和Rocket Pool会分别发给用户LST token作为权益证明。
3.委托代理方的角色
这一章节,Vitalik从协议(以太坊)的角度出发,分析
委托代理方角色的意义。
Vitalik首先假设了两个模型:
--模型1:假设Rocket Pool为占据100%市场份额的唯一委托代理方,现将Slashing(故障和消极行为罚款)上限降为2ETH,Rocket Pool的节点运营商押金减少至 2 ETH,rETH的年化收益率为3%,节点运营商的年化收益率为4%,ETH 的总供应量为 1 亿
--模型2:假设不存在委托代理方,而将Staking的最低存款额降低为2 ETH,Staking总量上限设定为625万ETH,节点运营商的年化收益率为1%
经过计算,以上两种模型下,作恶的节点运营商发起共识攻击的成本,均为208 万 ETH。且Staking ETH和非Staking ETH的全部供应量占比变化率,也相同。
所以,无论从质押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攻击成本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模型是完全等效的。
这似乎意味着,双层Staking体系是一台毫无意义的 Rube Goldberg机器。
Vitalik认为委托代理方应该扮演更有意义的角色:
--受托选择节点运营商。委托代理方可以选择由节点运营商执行Staking。节点运营商在参与共识时,会有一个权重系数决定它获得出块权的概率,而这个权重系数与节点运营商获得的委托ETH成正比。
--参与共识层。委托代理方将在共识层扮演一个新角色,运行这个角色比全节点轻,且不会被Slash,可随时提款。
4.扩展委托代理方的选择权
扩展委托代理方的选择权有3种方式:
--更好的Staking Pool 投票工具 。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由Lido社区提案的“LDO与stETH双治理模型”。
--促进Staking Pool市场竞争。可以探索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将Slashing上限降为2ETH或者4ETH,以利于小型Staking Pool;二是创建一个统一的合约负责发放LST Token,这样一来stETH、rETH等将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可采用性。
--将委托代理封装到协议层。未来可能会将委托代理封装到协议层。不过,按照以太坊的最简封装原则,是否部署这一特性还需要很多讨论方能确认。
5.共识层参与
这一章节涉及很多技术细节讨论,我们不做展开。简要来说,Vitalik设想了将现在共识层划分为两个层:
--高复杂度层。由节点运营商运行全节点参与,Staking奖励更高,但有Slashing风险;该层在每个epoch都参与共识,可能设定1万个节点的上限。
--低复杂度层。不需要运行全节点,可能随机抽取1万个小型质押者参与共识。它们完全免除Slashing惩罚。
这种共识层架构下,共识层出块需要经过高复杂度层与低复杂度层的双重验证。
6.点评
对Lido一家Staking Pool拥有~32%记账权的以太坊POS的现状,Vitalik和以太坊基金会是有一些不开心的。可是,孵化的亲儿子Rocket Pool不争气,在与Lido的市场竞争完全落败,市占率仅剩下~3%。
前段时间以维护主网去中心化程度的政治正确,发起一轮舆论和道德攻势之后,Lido却选择抗住压力拒不自我设限,继续抢占市场份额。
在这种情况下,为提升主网去中心化程度和降低共识层负载,对协议和Staking池的规则进行一些必要的最小化修改,已经成为他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的一个选项。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