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小伙伴发来一个比特币生态中最近比较火的DeFi项目。
我仔细看了看,认为这个项目尽管有创新,但在技术上的某个关键节点仍然存在安全上的隐患,所以对这个项目不太看好。
看完这个项目,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更大的话题:比特币生态现在还有机会吗?
我们讨论比特币生态,显然不是把它和以太坊的二层扩展相比,而是把它和以太坊这样的一层区块链生态相比。
谈到一层区块链生态,以前我在分享对以太坊生态的观点时,罗列过三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判断标准:
一是作为底层区块链是不是足够的去中心化;
二是能不能在生态上形成一定的门槛;
三是有没有一个强大、有凝聚力的团队/社区能够持续不断地引领这个区块链在技术上持续更新、不断满足新的要求。
在这三个标准中,第一点我认为比特币没有大问题。而后两个则有相当大的差距和潜在的问题。
我们先看生态门槛。
以太坊从诞生到现在,整整10年了。它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建立起了庞杂的生态。这种由生态产生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对它后面新生的区块链生态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门槛。其它的区块链生态想赶上它难度会相当大。
不过,如果时间倒回两年前乃至更早,有人问我有哪个区块链有可能在生态上后来居上赶上以太坊时,我可能会回答是比特币。
因为那个时候比特币在共识和去中心化上是有很强的优势的,而且这个优势其它的区块链恐怕代替不了。那个时候比特币开始发展生态仍然有机会后来居上。
但是这个发展的速度一定要快,要抢时间。如果比特币生态不尽快地利用这个优势迅速建立自己的生态弥补和以太坊的差距,一旦过了最后的节点,再想发展生态恐怕也来不及了。
历史上早就有大把这样的案例:最后普及、流行的技术并不是一开始最先进、最优秀的技术。那些开始先进、优秀的技术很容易因为错过了普及时间,从而白白地把市场机会让给了对手。
前年的铭文生态在我看来就是加密生态留给比特币生态发展的最后机会。
很可惜,比特币错过了。
步入今年以来,我们更是明显地看到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进场布局以太坊,不仅是把它当作一种资产,更是把它当作未来生态发展的基础平台。
近期的新闻就接二连三地播出了传统机构在以太坊上发行资产的案例和实验。
就按现在这个速度,再过一两年,当大量机构已经在以太坊上发行资产或者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后,届时的比特币即使有了初步成型的生态,还有多少机构会选择在比特币上建立生态呢?
更何况再给一两年的时间,比特币能不能建立起自己安全、稳定的技术平台以支撑上层生态现在看都还是个巨大的未知数。
所以从生态门槛上来评估,比特币生态要起势(而不是小打小闹),现在看机会已经相当渺茫了。
我们再看团队和社区。
比特币社区是没问题,但团队则是很大的问题。
一个区块链生态的前进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因为应用和模式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必然要求技术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就拿以太坊接下来重点推进的ZK(零知识证明)技术来说,它的目标有两个:
一提升性能,二是加强交易的隐私。
尤其后者“交易的隐私”长久以来是被商业用户广泛诟病的。
两个商家之间的交易,如果放在区块链上,所有的信息就是透明公开的。这对很多商业用户来说简直就是灾难,会泄露他们的商业机密。所以这一点是长久以来以太坊在商业应用上推广缓慢的重要障碍之一。
而ZK技术的实现和部署则必须在以太坊中进行较大的修改,进行硬分叉。类似这样的分叉可以很容易地在以太坊上面实现,但却极难在比特币上实现----------因为掌管比特币核心代码更新的Core团队几乎拒绝任何此类有可能复杂化比特币的改动。
比特币的这种状况长久看对生态的进化和发展反而是很大的障碍。
因此,总体上看,比特币现在想再发展生态恐怕已经很难了。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